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秦氏文化网 首页 寻亲问祖 查看内容

江苏无锡秦氏家族

2012-9-1 07:55| 发布者: 秦氏| 查看: 16402| 评论: 0

摘要: 无锡秦氏家族,是著名望族,是北宋著名词人秦观后裔。 秦观( 1049-1100 )字少游,一字太虚,高邮人。学者称淮海先生。秦观年青时,盛气好奇。北宋熙宁七年( 1074 年)在扬州遇见苏轼,从此投入苏门,和黄庭坚、 ...

无锡秦氏家族,是著名望族,是北宋著名词人秦观后裔。

秦观( 1049-1100 )字少游,一字太虚,高邮人。学者称淮海先生。秦观年青时,盛气好奇。北宋熙宁七年( 1074 年)在扬州遇见苏轼,从此投入苏门,和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苏轼任徐州知府,秦观写的“黄楼赋”,苏轼十分赞叹,说有屈宋(屈原、宋玉)之才。以后苏轼又把秦观诗文推荐给王安石,王安石也十分赞扬秦观诗文“清新似鲍谢”(鲍照、谢朓)。

宋元丰二年( 1079 年),秦观同苏轼、参寥来无锡惠山浏览赏景,写“和三唐人惠山诗”三首,爱慕无锡的山水。元丰八年( 1085 年),秦观考中进士,历 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等职。绍圣元年( 1094 年),新党执政,秦观被视为元祐党人,贬谪至杭州任通判,后又远谪郴州、雷州,最后死于藤州(今广西藤县)。南宋建炎四年( 1130 年),被朝廷追赠龙图阁直学士。现在惠山秦观墓碑就是“秦龙图墓”四个大字。此墓已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秦观之子秦湛,宋政和年间( 1111-1118 ),任常州通判,定居常州武进,于是迁秦观之柩葬于无锡惠山,当时无锡是常州所管辖的地区。秦湛是秦氏家族的迁常始祖。

南宋末年,秦湛十世孙秦惟祯(瑞五)从武进入赘于无锡富安乡胡埭王野舟家。秦惟祯便是无锡秦氏家族的迁锡始祖。

秦惟祯之孙秦彦和在元代末年,从胡埭迁居城中六箭河北岸玄文里,其后裔被族内称“河上秦”。明代成化二十二年( 1486 年),秦惟祯七世孙秦金又自胡埭之张舍迁居县城西水关,其后裔被族内称“西关秦”。河上秦与西关秦是城中秦氏家族的两大支系。

明天顺三年( 1459 年),秦彦和之 曾孙秦夔、秦孚在科举中取胜,同时中举。以后秦夔和秦金连捷为进士,从此奠定了无锡秦氏家族发迹的基础。嗣后子孙蕃衍,河上秦栋厦云连,鳞次栉比,跨师古河(即六箭河,现崇宁路)两岸都是秦姓住宅。清初,又向大、小娄巷、中市桥巷、东河头巷、虹桥下、县下塘等处发展,成为聚族而居的中心大家庭形态。

秦氏家族是从耕读世家进而为书香门第的文化世族。明清两代,他们要求子孙走读书应考入仕的道路。无锡科举之盛,秦氏独领风骚。据统计,秦氏中进士 34 人,中举人 77 人。 在 34 名进士中,有 13 人点了翰林,入翰林院任职。有三人列入一甲第三名探花,他们是秦鉽、秦勇均和秦蕙田。

秦氏家族,源远流长,在无锡留下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现在无锡市的第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寄畅园”,原来就是秦氏家族五百年来的族产。

寄畅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 1506-1521 年),是“西关秦”系明代弘治六年( 1493 年)进士,曾历事弘治、正德、嘉靖三帝,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的别墅园林,名“凤谷行窝”。

秦金卒后,园归“河上秦”系的族孙秦梁所有。秦梁是明嘉二十六年( 1547 年)进士,官江西布政使。万历二年( 1574 年),编纂《无锡县志》。嘉靖三十九年,秦梁之父在此凿池叠山,进行扩建,后改园名为“凤谷山庄”。

秦梁卒后,园归他的从侄秦耀所有。秦耀是明隆庆五年( 1571 年)进士,他的主考官是张居正。万历元年( 1573 年),张居正入阁为首辅,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秦耀被看作张居正的党人。万历十八年( 1590 年),秦耀升任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第二年张居正受廷臣追论,秦耀受株连,奉旨解职回籍。归锡后,他便以抑郁不平的情怀寄于山水之间,建行寄畅园。

秦耀卒后,寄畅园分割,由四房子孙掌管,传至曾孙秦德藻,又将园归并为一。清康熙初年,请著名造园家张涟、张鉽改建,从此,寄畅园(俗名秦园)誉满海内。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每次必游寄畅园,留下不少诗章、匾额、对联。乾隆认为“江南诸名园,唯惠山秦园最古”,且“爱其幽致”,绘图携归北京,在清漪园(今颐和园)内仿寄畅园为“惠山园”( 1811 年改名谐趣园)。

秦氏家族,在清代雍正年间,突然遭到一场灾难。秦德藻之长孙秦道然在康熙四十二年( 1703 年)南巡浏览秦园时,奉旨随驾进京,在皇九子允禟处教书,后来秦道然考中进士,官至礼科给事中,破格以汉人任允禟的贝子府管领。雍正即位,贬斥允禟。允禟罪名之一,就是任用汉人秦道然为管领。秦道然革职下狱,家产没收,寄畅园也包括在内。

乾隆元年( 1736 年),秦道然子秦蕙田参加会试,中一甲第三名探花,上疏陈情,愿以本身官职赎父之罪,秦道然才得释放回家。后来秦蕙田官至刑部尚书,蕙田精于经学和典章制度,著有《五礼通考》 262 卷。

清乾隆十一年( 1747 年),秦道然、秦蕙田父子集合秦德藻二十四房子孙合议,将寄畅园嘉树堂改为秦德藻一支的专祠,祀迁锡第六世祖、诏旌孝子秦旦、秦奭兄弟,称“双孝祠”。从此寄畅园成为祠堂园林,(简称孝园),可以避免园产分割、转移、没官、改建。

清同治二年( 1863 年)太平军失败,清军攻占无锡,寄畅园建筑基本被毁,仅存双孝祠老屋三间和凌虚阁两座建筑。光绪九年( 1883 年)才重建知鱼槛。几年后,又以祭祀余款建平屋三间,名“大石山房”。

辛亥革命后,民国六年,清除碎砖乱石,杂树蒿草,将介如峰重新竖立,把凌虚阁翻造成一幢三层西式大楼。古园洋楼,风格迥异,破坏园林原有的古貌景观。

民国十年( 1921 年)冬,秦氏家族中少数有权人士,受利欲驱使,瞒着族众,与商人莫如爵签订将整个寄畅园长期租作游戏场的租约,妄图将寄畅园成为锡城第二个“新世界”。此事幸被秦毓钧发觉,联合族人,共同制止。策划者未能得逞,莫如爵只得废约,名园解除了来自内部的危机。

民国十三年( 1924 年)冬,寄畅园内西式大楼毁于战火,民国十四年( 1925 年),秦仁存、秦毓钧等重组寄畅园董事会,收回园田 90 亩,秦仁存以私款捐建清响斋、涵碧亭。民国十六年又将原藏大河上(今崇宁路)上宝仁堂、清嘉庆初年秦震钧所刻《寄畅园法帖》石刻,全部集中至寄畅园,进行保管。民国二十二年( 1933 年),重建“含贞斋”景点。

民国二十六年( 1937 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无锡,寄畅园的双孝祠被毁。自此以后,秦氏家族限于财力,园林亭榭失修,山池草木无人照料,呈现一片萧条景象。

解放后,在 1952 年上半年,秦氏家族将此历史悠久的名园献给国家。人民政府接收以后,及时修理,旧貌换新颜,大放神彩。 1988 1 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寄畅园列入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 1993 1 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碧山吟社”,是明代成化壬寅年( 1482 年),秦旭创建的诗社。秦旭( 1410-1494 ),字景晹,号修敬,是迁锡始祖秦惟祯的玄孙。秦旭“博学多闻,诗类陆游”,参加诗社的有十位老人,都是布衣,每月聚会一次,作诗吟词,怡然自得,名满江南。著名画家沈周画有“碧山吟社图”。

秦旭谢世后,由其曾孙秦瀚重组诗社。参加诗社者有顾可久、俞宪等 19 人。

秦瀚谢世后,由秦旭的九世孙秦松龄和严绳孙等重结诗社,编成《碧山集》。秦松龄之子秦实然曾邀集名流,在二泉亭街的望益楼集会赋诗,绘图留念。

现在惠山尚存“碧山吟社”的古迹。

清代乾隆皇帝南巡,驻跸寄畅园,作诗褒奖无锡秦氏家族“书史传家学”,确是事实。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书大多是秦氏所篡修的。

秦夔纂明弘治《无锡县志》;秦梁纂明万历《无锡县志》;秦金撰《通惠河志》;秦瀚辑《碧山吟社志》;秦松龄参与修《明史》,与严绳孙合纂康熙《无锡县志》;秦蕙田参与修《江南通志》。此后,秦氏后裔纂地方志的有:秦瀛总纂嘉庆《无锡金匮县志》;秦文楷参与修纂道光《无锡金匮续志》;秦缃业总纂光绪《无锡金匮县志》。近代秦国璋所辑《寄畅园志》、秦毓钧所撰《寄畅园考》,也属小志范围。

无锡秦氏家族,人文秀起,著述之富,为各姓之冠。由于战乱家难或保管不善,佚亡甚多。清道光年间。秦彬网罗散佚,搜集遗篇,编辑《锡山秦氏诗钞》十八卷。太平天国失败后,秦氏家族衰落,科举中无一人中进士,中举人者只有四人。辛亥革命后,除个别家境比较富裕,大多数族人生活较为困苦。民国七年( 1918 年),秦毓钧笔耕之余,随时留意家族文献,风钞雪纂,取其精华,得文 123 人、 490 余篇,编辑《锡山秦氏文钞》十二卷。国学大师唐文治作序,说“从未有以家族之著述,汇为鸿篇者,即有之,亦不过三、五人或十数人而止,然已不数数觏,而吾锡秦氏乃独擅其胜,弥令人起羡而起敬矣。”台北市无锡同乡会将秦氏文钞中“有关吾邑近百年来之人文与事实者,得 96 篇”,选入“无锡文献征存录”,编为《无锡文献丛刊》第九辑,对外发行。

在民国期间,无锡秦氏家族有两位政治家,即秦毓鎏和秦邦宪。

秦毓鎏( 1879-1937 ),字冕甫,号效鲁,晚号天徒、坐忘。无锡城内小娄巷人。祖父秦焕,廪贡生,任句容县训导。秦焕于光绪初年,与族人恢复秦氏书塾,培养清寒子弟。著有《水竹轩诗文集》。父秦谦培,光绪丙子年( 1876 年)举人,热心地方公益,任恒善、普济堂董事。与杨模创办竢实、东林学堂,又将秦氏书塾改办为新式学堂“秦氏公学”。秦谦培思想开明,通权达变,与华蘅芳等经常谈论变法。 1902 年送子毓鎏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毓鎏抵日后,与同学张继、黄兴等组织青年会、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从事反清活动。归国后,秦毓鎏又在长沙与黄兴组织华兴会,任副会长。后又至安徽、广西等地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光复无锡,任锡金军政分府总理。民国元年( 1912 年)一月,兼南京总统府秘书,为 孙中山先生亲密战友。民国二年( 1913 年)、民国十六年( 1927 年)、民国十七年( 1928 年)又多次出任无锡县长。民国二十六年( 1937 年) 四月五日病故。

秦邦宪( 1908-1946 ),又名博古,字则民,诞生于无锡城内中市桥巷祖居。祖父秦继桂,字香阁,乘长江轮船时误入机房受惊,患精神病达二十六年,于 1901 年病逝。父秦肇煌,字雨农。 1895 年县试第一名,颇有文名。肇煌在民国四年( 1915 年)任浙江鄞县和长兴县统捐局长, 1916 年患肺结核回锡,当年十月病故。将中市桥巷房屋售掉,寄居许国凤家三年。邦宪自幼好学,入秦氏公学接受启蒙教育。秦氏公学有校歌,歌词如下:“锡山支派,淮海家风,世泽绵无穷。师古河畔,金匮山东,吾校久称雄。家训孝友,校训诚勇,蒙养是圣功。承先启后,大振宗风,责任在儿童。”

秦邦宪从小就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曾参加无锡青年的进步团体“孤星社”、“锡社”。 1925 年秋,就读于上海大学,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年( 1926 年)去苏联留学, 1930 年归国。曾担任中共中央主要领导。 1946 4 8 飞机失事罹难。秦邦宪的光辉一生,确实为无锡秦氏家族“大振宗风”,成为人们景仰的伟大人物。

无锡秦氏家族,还有一位在海外颇有名气的后裔,此人便是中美建交后中国接受的第一个美国华裔记者,《华尔街日报》首任驻北京办事处主任秦家骢。秦家骢的父亲秦联奎是上海名律师,无锡人。 1928 年秦毓钧编修《锡山秦氏宗谱》,联奎也参与的。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秦联奎移居香港,秦家骢是秦联奎最小的儿子,是 1940 年在香港出生的,童年在香港教会学校读书,后考入美国福达姆大学及哥伦比亚新闻研究院, 60 年代后在《纽约时报》国际新闻部工作。 1979 年被《华尔街日报》罗致,到北京建立该报办事处。秦家骢在华期间所写的报道既能反映国内实际情况,又能为美国广大读者接受,因而他在美国新闻界颇获好评,声誉鹊起。

80

最新评论

秦氏文化网微信公众号

QQ|手机版|京ICP备06057923号|联系我们|秦氏文化网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4249号 )

GMT+8, 2024-10-15 17: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