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有一个小村庄,叫瓦房庄。这个村离博望街只有两里路,村上的人去街上赶集卖东西非常方便,来回只需要半个小时。但这个村上的人,多少年多少代以来,却一直以务农为生,很少有人从事经商等事项,所以这个村从建村200年来,虽然人口不断增长,而经济发展一直很缓慢。
从清朝道光年间建村开始,到民国时期,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中,这个瓦房庄连一口吃水的井都没有,村上六、七辈子的人吃水,一直靠村西边半里远处的一条小河吃水,更不用说利用水浇地了。若遇到大旱年景,全村人的生活困难情况,是可想而知的。
在解放前,瓦房庄的人们,祖祖辈辈很少有上学读书的。到民国初期,村上秦氏家族中仁子辈的青年人,才有少数人到附近村庄的私塾堂读过几年书,但也只能在过年过节时,给村上人写副对联,写个牌位,村上有红白公事时写个请帖或帮助不识字的人写封信,就算不错了。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义子辈和全字辈的青少年中,才开始有较多的人到镇上政府办的学校去上学读书。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方政府的关怀下,瓦房庄村无论是经济发展或是文化建设方面,都逐步的有了新的气象。从1951年进行土地改革到1953年实行生产互助组,1955年建立农业生产合作,1958年又搞人民公社,1980年开始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等,对村上农业生产发展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1953年,成立生产互助组织后,首先在村西南角打了一口井,改变了村上人们吃水的问题,解决了封建一百年来一直没有水井的难题。同时也解决了这个村能够打井和可以打井的认识问题。这一口水井,是瓦房庄建村一百多年来村上人自己打的第一口井。通过这次打井,不仅解决了村民在思想认识上打井并不很难的问题,而且体现出集体力量的强大,给以后进行浇地打水井创造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家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经过全村广大村民的积极努力,村上面貌大有改变,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目前已基本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正在向小康生活进展。
现对瓦房庄的来历和每个时期发展变化情况,分别谈述如下:
一:瓦房庄的来历
瓦房庄的村名,顾名思义是在刚建村时,村上的房屋应该全是瓦房,故起名叫瓦房庄。
瓦房庄初建于十八世纪中期,清朝的道光年间。当时由于博望街西头秦家门的秦家人,在博望街东北角,离博望街二里远的地方购置了约300多亩地,为管好种好这片土地,从秦室家族的兄弟们分出一支,并在这里建造了一处新宅院,迁来居住。由于新宅院的房屋,全是新砖新瓦,很引人注目,当地人称它叫瓦房庄。这就是瓦房庄村名的来历。
二:瓦房庄秦氏家族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