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秦氏文化网 首页 秦文化 查看内容

兰州到底有没有秦长城

2014-12-8 10:35| 发布者: 秦氏| 查看: 2201| 评论: 0|原作者: 秦氏

摘要: 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大规模的军事防御设施。战国末年,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匈奴逐渐强大,并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当时与匈奴邻近的燕国、赵国和秦国,为了防御匈奴贵族的侵扰,分别在本国北面修筑了长城 ... ...
兰州到底有没有秦长城
兰州东门和平门
兰州东门和平门)
  芦沟桥事变以后,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意欲补助西北教育,聘请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为设计委员,来西北作设计调查。顾颉刚是公元1937年9月底来兰州的,随后曾到甘肃和青海各地作过实地考察。后来他在《甘肃秦长城遗迹》一文中写道:“八月初还皋兰,宿小西湖,地滨黄河,有旧墙一堵,可十余丈,说者传即秦长城遗迹。又甘肃省府之北墙即借兰州城墙……,女墙上大书‘万里长城遗迹’六字,是则兰州北城亦即因于秦城也。”
  实际上,兰州境内的长城遗迹,并非就这两处。据左宗棠幕僚的日记记载,在清末时,兰州城区的长城遗迹,除上面两处外,五里铺和东岗镇也有。至于在永登、榆中两县,类似的遗迹更多。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长城遗迹到底是不是秦长城的遗迹?
  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大规模的军事防御设施。战国末年,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匈奴逐渐强大,并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当时与匈奴邻近的燕国、赵国和秦国,为了防御匈奴贵族的侵扰,分别在本国北面修筑了长城。燕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独石口),东至辽东(今辽宁辽阳县北)。赵长城西起高阙(今内蒙临河),东至代(今河北蔚县)。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东北经固原,至黄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派大将蒙恬率军三十万反击匈奴,收复了河套以南地区。接着,便命令蒙恬把原来互不衔接的秦、赵、燕三段长城,经过续建加固,联为一条,并增调民力戍守。这便是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的秦代“万里长城”。
  在这以后,西汉、北魏、北齐、北周以至隋、唐各朝,对长城都作过增筑修缮。特别是明朝,为了阻止瓦刺和鞑靼的侵扰,从洪武到万历年间,前后整修和改建长城达十八次之多,从而形成了今天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长约五千五百公里的长城,史书上称之为“边墙”。
  那么,兰州境内到底有没有秦长城呢?
  在唐代杜佑的《通典》里,曾有这样的记载:“五泉县有古苑川及古长城”,唐代的五泉县,就是现今的兰州市。古苑川在今榆中县大营川一带,距离五泉县约十公里,因汉代曾在这里开设过牧师苑,故有此名。所谓牧师苑,就是放养禽兽的园林。而这里所说的“古长城”,显然是指秦长城。清代编纂的《皋兰县志》也说,兰州的长城为“秦蒙恬所筑,(明)万历元年补修”。《重修皋兰县志》说得更具体:“长城在黄河南岸。秦蒙恬筑,明万历元年补修。二丈高倍之,土色坚韧。西自新城起,沿河而东至靖远县大浪沟,约计二百余里。”《金县志》详细记载了当时长城遗迹在金县的分布情况:“长城在黄河南岸。秦时蒙恬所筑……,在金县境内者,自西北皋兰交界之(至)桑园城,长十里。沿河而至什川堡城址,有二里余。又东至一条城,或断或续,有四里余。东至平滩堡至靖远交界城,有二里余。约计百余里。”顾颉刚在谈到甘肃秦长城遗迹的走向时,也写道:“自岷折西北,东行至渭源,又西北而至今临洮,又北至皋兰,沿黄河至宁夏西北而东,与赵长城相衔接。”从方志的这些记载来看,兰州境内的长城遗迹,显然是秦长城的遗迹。然而临洮师范老师孙益民和县文化馆干部王楷近年对秦长城西头起点所作的考察结果表明,秦长城并没经过兰州,兰州自然也就无秦长城遗迹可言。
  《史记·蒙恬列传》在述及秦长城时,这样写道:“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里。”对于秦长城东至辽东,历代史家并无争议;但西起临洮究竟指什么地方,说法和解释却大相径庭。有的说指陇西县,有的说指临潭县,有的说是岷县。其中以唐代《括地址》的岷县说影响最为深远。为了弄清秦长城西头的确切地点,孙益民和王楷进行了大量的考察、挖掘和研究工作。多年来,他们跋涉上千里,读书几百卷,证明秦长城西头的起点,并不在岷县,而在临洮县城北新添三十里墩古洮河东岸的杀王坡上。他们指出:不论是古史家还是现代史家提出的秦长城线路,起首都是岷县,都把临洮隔在了秦长城以外。经过考察,在岷县并未发现长城遗迹,可在临洮,长城至今残存几十里,还有高达十二米的城墙。岷、洮两县相邻,自然条件相差无几,秦长城如果起首于岷县,不会毁之殆尽,可今天连城基也找不到一些痕迹。他们进一步指出:现代史家认定万里长城起于岷县,依据渭源县城北有长城遗址,兰州有“秦边墙”,将这些点连起来,就绘成了长城延伸线路图。其实岷县境内并无长城遗址;渭源县城北的长城是西南向东南伸延,而不是南面向北面伸延;所谓兰州有“秦边墙”,实则是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修延城堡所筑的边垣。所以,这个线路图根据是不足的。同时,在水上运输不发达,以骑战为主的秦代,洮河本身就是一个天堑,古人为什么还要耗费巨资,在洮河东面修一条和它平行的三百多里的长城呢?另外,从军事观点来说,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防卫首先是保护其政治、经济中心。临洮当时是陇西郡的首府,将三郡之一的陇西郡首府置于长城之外,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有关方面认为,上述见解和结论应当予以肯定。
  按照孙益民和王楷考察的结果,秦长城的线路应该是:从临洮古洮河东岸的杀王坡起首,到尧甸长城坡东出县境,然后进入渭源县与该县庆坪太平滩山上的长城相接,向东穿过县境进入陇西,然后折向东北,经通渭、静宁、固原至黄河。这样,就完全排除了秦长城经过兰州的可能性。
  那么,兰州境内的长城到底修筑于什么时候呢?
  原来,明灭元以后,退居蒙古的蒙古贵族不甘心失败,继续与明朝进行对抗。公元15世纪40年代,西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一度统一了蒙古诸部,势力日益强大,并不断出兵侵扰明朝北部边境,掳掠人口和财物,成为明朝北部的劲敌。乃至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春,也先纠集蒙古各部,自大同、宣府、辽东、甘州分四路向南进犯,并在河北怀来土木堡大败明军,将英宗朱祁镇俘去。打这以后,明朝已经无法有效地防御残元势力的侵扰。及至公元16世纪初叶,东蒙古的鞑靼俺答部又相继占据河套、松山一带,并经常派骑兵进犯兰州,“立黄河饮马,甚谓闯夺河桥(即镇远浮桥),大肆恐吓”,闹得黄河北岸大片沃野不能耕牧。为此,从成化到弘治年间,驻兰明军在不断加固兰州城垣的同时,又先后营建了新城、西固堡、盐场堡、安宁堡等军事城堡,并在外围修筑边墙、墩台,派重兵戍守,对阻止鞑靼骑兵的侵扰,起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到正德年间以后,由于内外交困,“国势侵弱”,以致兰、靖、庄、凉诸卫“无处无时不遭荼毒”,所以,明王朝不得不在河西一带“缩筑边墙,仅通一线”,把驻兰明军的防御重点由黄河北岸撤到黄河南岸。据《明史·王以-传》记载,嘉靖年间,陕西三边总督王以旂“在镇六年,修延、绥城堡四千五百余所。又筑兰州边垣。”王以-修筑兰州边垣的时间约在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正月到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之间。从明修方志的插图来看,王以-修筑的这道边垣,以宣德年间佥事卜谦增筑的兰州外城北墙为起点,东经东岗镇一直延伸到条城(今榆中青城)以东;西经小西湖一直延伸到河口附近。其位置、走向和长度,与清修方志所载“秦长城”遗迹完全一致。因此,兰州的所谓“秦长城”遗迹,很可能就是这道边墙的遗迹。清光绪年间纂修的《金县新志稿》,在述及榆中境内的这段长城时,就曾指出:“此系明番郎据松山因沿河筑墙,自靖虏卫至庄郎卫士门山,长四百里,以御套虏,俗呼为边墙者是也。旧志谓为秦之长城者甚非。”《兰州古今注·长城》也说:兰州“黄河南之城当为以-所筑,旧谓为秦所筑似误。”此外,在永登境内的庄浪河东岸,也有一道南起苦水,北经红城、龙泉、大同、柳树、县城至中堡以远,纵贯永登全境的边墙,至今仍有不少断垣残存于地面,当地群众称之为“明墙”。从走向来看,这道边墙也有可能是在同期修筑的。因为,这道边墙与兰州边墙在河口衔接后,正好构成一条东起永靖黄河,中经府城兰州,西至永登岔口的喇叭形军事防线,将占据河套、松山的鞑靼俺答部拒之墙外。照当时明朝的国势和防御重点分析,并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到明隆庆初年,张居正入阁当大学士,主持北方边务。万历初年,他出任首辅以后,又雷厉风行革除弊政,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振兴衰弱的明王朝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军事方面,为了改变过去被动挨打的局面,他提出赫然奋发,足食足兵,以御敌人的主张。并选派一批得力的将领在边境“积钱谷,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积极练兵备战,重修边防要塞,以武力作后盾,对鞑靼贵族做分化争取工作,利用上层分子之间的矛盾,封俺答为顺义王,通贡互市,发展贸易,终于使“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开创了蒙汉人民友好往来的新局面,基本上肃清了多年的外患,巩固了国防。这时,由于“松(山)酋远遁”,兰州一带的防御重点又从黄河以南恢复到黄河以北。并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十二月,由临洮、巩昌兵备副使荆州俊派遣临洮府同知冯恂、兰营游击阎逢时,“带领兵马,自金城关由大岔口出塞,踏勘双墩子、红水、芦塘等处,议筑长边”。随即在黄河以北修筑了西起松山(今庄浪、天祝一带),东至靖远黄河索桥的边墙。这次修边工程,从次年二月开始,到第三年结束,共历时两年,由守边各“该管官军”“分工举役”,将所属倾坍塞垣,“或加帮其工,或石锢其洞,或倚山为势,俱各便宜修筑”。时至今日,在靖远黄河索桥古渡西岸的山岭上,仍可看到这道边墙的遗迹。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世界古代建筑奇迹之一。它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土和砖、石。长城沿线,不是高山深沟,就是草滩戈壁,要把这样沉重的建筑材料运到这些地区,筑成内外整齐的城墙,工程之浩大,施工之艰巨,为世所罕见。它的建成,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古代兰州人民能为这一奇迹贡献一份力量,这是兰州人民的光荣。
  记者童微整理(来源:每日甘肃网-科技鑫报)

最新评论

秦氏文化网微信公众号

QQ|手机版|京ICP备06057923号|联系我们|秦氏文化网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4249号 )

GMT+8, 2024-4-18 21: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